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9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H2O2处理神经元,制备体外氧化应激模型,造模前24 h分别给予5?15?25 mmol/L牛磺酸预处理?采用特异性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神经元活性氧自由基水平,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率反映神经元损伤程度,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源性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不同浓度的H2O2(25?50?100 μmol/L)均能使LDH向胞外释放增多(P < 0.05),15?25 mmol/L的牛磺酸均能减少H2O2引起的LDH的释放(P < 0.05)?100 μmol/L H2O2使神经元胞内活性氧水平升高,仅25 mmol/L的牛磺酸能抑制H2O2诱导的胞内活性氧的增多(P < 0.05)?100 μmol/L H2O2处理神经元导致BDNF?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和Spinophilin表达水平下降,给予25 mmol/L的牛磺酸能部分逆转H2O2诱导的蛋白水平的下降(P < 0.05)?结论:牛磺酸能够减轻H2O2引起的神经元损伤,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慢性间歇性低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条件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及相关通路激活对大鼠胰岛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CIH组通过低氧舱造模,低氧条件(60 S/N2,60 S/空气,交替充入,保证舱内氧气浓度在5%~21%之间波动,每天8:30~16:30,共35 d)?酶联免疫法检测两组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HOMA-β)?口服葡萄糖法检测两组大鼠糖耐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胰岛β细胞增殖情况,免疫印迹法检测胰腺组织mTOR及通路相关蛋白指标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IH组大鼠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P < 0.01);葡萄糖耐量?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P < 0.05);ki67染色阳性的β细胞约增加了5倍;胰腺组织mTOR通路相关蛋白激活?结论:CIH条件下大鼠发生胰岛素抵抗?葡萄糖耐量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下降,而mTOR相关通路的激活可能在胰岛β细胞增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多排螺旋CT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经手术证实的肠套叠患者19例,8例行平扫加增强检查,11例行平扫检查,分析肠套叠类型、套叠原因及套叠表现。结果:19例中共24处肠套叠,其中,1例4处肠套叠,2例2处肠套叠。小肠-小肠套叠10处,回-结型套叠8处,结-结型套叠6处;19例均为继发性肠套叠,淋巴瘤1例,错构瘤2例,多发息肉3例,单发息肉1例,腺癌6例,间质瘤2例,腺瘤2例,纤维瘤2例;CT表现为靶征20处,彗星尾征12处,“8”字形征9处,继发性肠梗阻4例。结论:多排螺旋CT能很好地显示肠套叠,是成人肠套叠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双酚A(bisphenol A,BPA)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和mi R-19表达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BPA处理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以雌二醇(E2)作为阳性对照,6 d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测定BPA对PC-3细胞增殖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mi R-19a和mi R-9b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mi R-19的靶基因PTEN及细胞增殖相关基因p-AKT、AKT、PCNA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5×10-6~5×10-5 mol/L BPA显著促进PC-3细胞增殖,增加PC-3细胞中mi R 19a和mi R 19b的表达水平,降低PTEN表达并上调p-AKT、PCNA和Cyclin D1表达水平。结论:BPA可促进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与BPA引起mi R-19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微波刀在大肝癌(直径≥5 cm)手术切除中的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76例大肝癌患者,术中以微波刀预处理肝脏切缘(观察组),与同期以传统方法手术切除的大肝癌患者32例(对照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肿瘤直径、术前肝功能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微波刀辅助切除的方法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的出血量、缩短了术中肝门阻断的时间(P<0.01)。从而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近期预后。结论:微波刀在大肝癌的手术切除过程中,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医学营养治疗(medical nutrition therapy,MNT)与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减少的关系。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7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人体成分测定。根据人体成分分析仪的结果,对干预组进行为期3个月系统和有重点的营养健康教育。对照组则不接受常规的相关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其相关方案不依赖人体成分分析仪的结果做出调整。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人体成份、人体学测量指标、血糖血脂的变化。结果:干预组的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脂肪含量、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glucose,2h PG)、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与干预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内脏脂肪面积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甘油三酯、胰岛素抵抗指数(insulin resistance index,IR-index)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通过MNT可有效减少内脏脂肪面积从而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对糖尿病血糖血脂的管理具有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CETP转基因小鼠在卵巢切除和雌激素替代情况下糖耐量和胰岛功能的改变?方法:15只雌性CETP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和雌激素替代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均行卵巢切除术?术后第2周开始,雌激素替代组给予雌激素治疗,而假手术组和卵巢切除组则给予同等剂量的橄榄油,4周后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8周后进行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IPGTT)试验,提取小鼠胰岛做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GSIS)实验?结果:术后8周,卵巢切除组小鼠空腹血糖较假手术组鼠明显升高(P < 0.05),IPGTT各时点血糖均较假手术组小鼠明显升高(P < 0.05),GSIS显示胰岛素分泌功能有减退的趋势;而雌激素替代组上述变化有明显改善,IPGTT的0?15?30 min的血糖水平显著下降(P < 0.05),GSIS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也有改善的趋势?结论:CETP转基因小鼠卵巢切除后胰岛功能下降,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受损?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雌激素替代能够对卵巢切除所带来的对于胰岛β细胞的有害影响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3年8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分成引流组(n = 63)和非引流组(n = 112)?分析比较患者术前因素?术中因素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结果:患者在术前因素及术中腔静脉阻断时间?门静脉阻断时间及术中出血?输血情况均未见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分级(P = 0.78)以及腹腔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出血?胆漏?大量腹水?切口渗液等)均未见明显差异?而两组在ICU住院天数及术后住院天数有显著差异(P < 0.01)?结论:肝移植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结合蛋白1(GIT1)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GIT1基因敲除小鼠和同窝野生型小鼠制作股骨骨折模型,每组30只?造模成功后7?14?21 d,应用X线?micro-CT?PECAM1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分析骨痂体积及新生血管情况?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相比,GIT1基因敲除小鼠骨折愈合延迟,骨痂内新生血管的体积和数量减少?结论:GIT1基因缺失导致骨痂区新生血管减少,从而延迟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血培养双侧双瓶与单瓶阳性率和污染率的差异,探讨血培养双侧双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其中1~6月963份为单瓶培养;7~12月2 405份为双侧双瓶培养;阳性标本做病原菌鉴定,对双侧双瓶和单瓶的阳性率和污染率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405份双侧双瓶标本,有282份培养出细菌,其中37份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属细菌根据CLSI M47-A血培养指南判定为疑似污染菌,阳性率为10.2%(245/2 405),污染率为1.54%(37/2 405),阳性污染率13.12%(37/282);963份单瓶标本,有72份细菌培养阳性,其中15份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属疑为污染,阳性率为5.92%(57/963),污染率1.66%(15/963),阳性污染率20.8%(15/72)?在双侧双瓶标本分离的282株细菌中,有56株仅在厌氧瓶中生长,占总菌株19.9% (56/282),其中,分离出10株厌氧菌,46株兼性厌氧菌?结论:双侧双瓶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瓶,双侧双瓶有助于临床对血培养结果的合理分析,推广血培养双侧双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